专业设置对接产业需求2: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会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需求,将专业设置紧密对接当地产业。例如甘肃省要求专业方向应聚焦全省 14 条重点产业链职业岗位的需求确定,确保培养的人才能够满足市场需求,学生毕业后有较好的就业前景。
明确培养目标与职业标准对接2:构建 “三合作三对接” 专业衔接体系,促进中职、高职、企业深度合作,使专业定位对接岗位、培养目标对接职业标准。明确中高职不同职业岗位、不同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知识、技能和素养要求,并将其与中高职培养目标有效衔接,增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就业竞争力。
构建课程衔接体系2:优化整合课程体系,推进体系、内容与核心课程结合,促进教学载体与产品、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、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融合。分层设计教学体系,构建中高职衔接的能力递进课程体系,明确中职和高职分段培养的学时,设置内容完善、对接紧密、特色鲜明的中高职衔接课程。同时,加强中职、高职公共课以及专业课教学基本能力、岗位核心能力、专业拓展能力的衔接,根据行业发展趋势和用人单位需求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。
教学过程衔接2:构建 “三贯通三一体” 教学过程衔接体系,即构建贯通式人才培养方案、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教学模式,实施一体化教学管理、质量评价和顶岗实习。推进人才培养方案、人才培养模式衔接,系统设计专业定位、教学过程、考核评价和教学管理制度,开发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。积极探索 “订单培养”“现代学徒制” 等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。
资源共享与师资交流2:建立 “三共建三共享” 资源、科研、服务衔接体系,共建专业资源、教学团队和实训基地,共享课程资源、科研成果和服务成果。建立试点专业中高职教师相互兼职、定期交流学习制度,形成常态化沟通机制。高职院校选派专业骨干教师指导或参与中职阶段的教育教学活动,加强教学研讨与合作。
转段考核衔接3:中高职贯通培养学生,由高职院校主导,中高职联合组织实施转段招生考试,并结合学生思想品德表现和平时课业成绩综合评价。一般会划定专业录取分数线进行转段录取,同时原则上淘汰率控制在 5% 以内,确保学生能够顺利从中职阶段过渡到高职阶段学习。